Monday, May 14, 2007

尊师重道

行行皆有害群之马。在教育体系中,也有一些害群之马让教育界人士蒙羞,但是相对的,为教育把脉者不在少数,今天我们并不是要找出最佳方案或最终的解决方法,只想让大家明白∶就算有害群之马,也不应主观判定所有校长和老师,“尊师重道”是教育不变也是不应变的法则;师必自重,而后人重之,若是“老师─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这个高尚的志业,最后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,岂非悲矣?

儒家教育观中强调的“尊师重道”,来到21世纪,却似乎要终结了。“师道中落”的情况日趋严重,当老师不再德高望重,当老师不再是人人敬重的专业,该当如何──重振师道?


为人师者,要成为学生榜样

现今社会,“尊师重道”的精神已经非常薄弱。一些人或许认为,“师道中落”这个问题与他们无关,但其实它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。

孔子死后,其三千弟子即为他守墓(守孝)3年,这已充份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师生情谊。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一直流传下来。社会改革力量当中也有类似的师生感情,像康有为就带他的学生梁启超,以同一理念去改革、改造中国。

师生关系是维持社会秩序重要的一环,华人办学时把校名定为“尊孔”,就是强调要尊师重道。如果今天师道淡漠了,老师无法维持班上的秩序,那要如何教育下一代?

儒家认为,老师分为两种,一种是经师,另一种是人师。经师只重学问,品行修养大可不管;但作为人师,除了学问,还要求其道德品格,是否能成为学生的榜样,强调为师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。师道今天之所以“中落”,除了要纠正当下学生及家长不尊重老师的错误观念,我们也应该检讨∶为人师者,是否具备了道德与学问的修养?

大马华人飘洋过海,能在这里立足,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教育,并且尊师重道。就算只有两个人,我们也坚持兴办教育,师生互相尊重、爱护,所以教育才能不落人后。

所以我们今天强调要维护师道,维护文化教育理想价值观的架构与制度,因为这个架构一旦遭到破坏,整个社会也将会遭殃。

“老师”,应该受到尊重

师道的没落,是一场人文的灾难。今天,世界各地都出现许多不良的教育现象,比如学生不听从师长的教诲、辱骂老师,甚至殴打、刺伤老师。如果我现在说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,大家还会相信吗?大家还认为老师有这样的地位吗?

实际上老师确实有这样的功能,只是随整个社会的变迁,人文价值的改变,学生、家长、社会人士对老师的尊敬虽然不至於荡然无存,但是实在令人担忧。我们都说,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懂甚麽叫“师道”了,如果今天还用以前那种打骂学生的方式,恐怕已经起不了作用。

那甚麽是“师道”?为甚麽现代人都不把师道当作一回事?我们翻查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或《汉英词典》,都无法查到“师道”、“谢师宴”这些纯中华文化的华文词项。我认为,今天在谈“师道”时应该从两方面手,第一是“为师之道”,该如何才算是一位合格的老师、身为老师的品德标准;其次是针对学生而言的──尊师之道。两者相辅相成,但“为师之道”往往只在学堂里面(师范学院)才会谈起。今天我们谈师生关系、师生伦理,应该建立在师生之间有所互动、尊师之道与为师之道相互并行的基础之上。

在中华传统上来说,老师除了传授知识,也要对学生的思想、道德以及人生等各方面进行引导。古代荀子也非常重视教育,他说过,人性本恶,但教育可以改变。他强调教师的作用,也重视尊师,他说,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;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。国将衰,必贱师而轻傅;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;人有快则法度。”印证到现代社会就非常清楚了。国家的兴衰与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有很密切的关系。

《礼记.学记》也肯定了教师的作用与地位,提出“师严道尊”的思想。从传统上看来,古代社会是提倡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结构,老师是高高在上的。但如果是纯粹从教学的角度来看,它存在一定的弊端。其一,以前是小班制教学,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,但更多时候却会造成不民主、不平等、学生主体丧失的问题,渐渐侵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现代教育专家认为,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,重点在学生的学习,而不是老师的教学,老师应该确保学生的学习吸收。重视集体的教育,就会轻视个别的差异。

专业形象不可无

此外,在传统的教学中,我们也经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生活乐趣,并没有照顾到孩童的心智成长。我们今天应该反省∶这样的师生关系,到底能够维持多久?另一方面,老师要尊敬这个行业,自我尊重,要有专业的自我形象。还有,老师应该有爱心,以大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,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,以“君子自重,老师自重”的专业现象呈现人前。

其次,老师必须要言行一致,你所说的自己也能办到,做学生的模范、典范,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,学生自然对老师有所敬重。而且,老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课业,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、家庭背景和交友情况,用他们的话语来跟他们对谈。

唯有这样,让老师发挥出个人的人格力量,尽本份、达到专业的工作要求,加上爱,感动学生。老师应该为学生“解惑”,不只是教学上的疑问,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面对的种种问题,也是他们的“惑”,老师也应该设法帮他们去解决。如果老师能关心学生,学生自然而然会尊重老师。

当师道渐渐衰退时,我们更应该强调师道的重要性。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到,我们首先是对“老师”这个职位表示尊重,因为它是值得尊敬的,而后才是那个“人”,这两者是不同的。如果那个人在“老师”这个位子上能够尽到老师真正的责任,那他自然是值得被尊敬。“老师”就应该受到尊重,至於那个人在“老师”的位置上合不合格、合不合位,那要另当别论。

学生也要有“生道”

维系师生关系、师道的问题,并不是成为老师以后、教过书就会懂的,正如父母生小孩后,并不一定就能称职,不会立刻就知道如何教小孩、带小孩。这都是必须学习的。

我们说的“师道”,其实就是强调老师应有的师格和风范。作为老师,本心就应该是想要干这行的,应当把老师当作志业,而不是因为“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”的副选。如果当老师的只是应付一下,没有把心思投入到“教师”的工作上,会给学生带来一个甚麽样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。

孔子说过,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老师必须身教,以身作则,学生才会信服。

作为学生,也应该要有“生道”。首先,当学生要有学生的诚意。学生为甚麽要找老师,向老师学习呢?当然是因为老师的学问和品德,能让学生有所收获;如果学生来求学前甚麽都懂了,那还需要来求教吗?明白到这一点,学生就更应该虚心受教,做到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;学生不用心思考,那老师又何必教下去呢?必须知道,不是老师要教学生,而是学生要老师的教导;学生要有进取心,老师才能倾囊相授,这是学生应守的原则。

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,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书面文字上,更要喜欢它,以它为乐,必须要实践才有用。 (星洲日报/副刊·文∶陈行发·2007.03.27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