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October 29, 2012

面摊叔叔

前几天,回到了家乡。有一天下午跟随妈妈到街上去买面和糕点当午餐。我们常常都会光顾这家摊子,因为他卖的食物都很好吃。那一天,同样的叔叔脸带笑容地为每一位顾客服务。见到我们也不例外。他还问我们食物够吗?他还说:“记得食物要买多,不要买少,因为少了,吃完了,就没有了。如果买多,想要吃还有。”我妈妈每次买面包或食物也像那位叔叔说得一样,总会买多一点,怕我们不够吃。

但是有时,食物吃不完时,总想起以前老师们教我们不可以浪费食物。
我会想,买可以填饱肚子的份量就好,不要买太多。

我们这个年代的小孩都太幸福了。想着以前父母小时候,可能几个人一起吃一个面包。
无论吃什么,都要记得不要浪费食物。如果不能吃那么多,就别点那么多。
知足就好。

Sunday, November 25, 2007

Monday, November 19, 2007

Wednesday, September 26, 2007

Saturday, July 14, 2007

苏打绿 小情歌



Nice video with very nice graphic~~

Monday, May 14, 2007

全球暖化的真相

恐怖份子只是杀死数以万计的人,但全球暖化可杀百万计人。我们应启动抗全球暖化战争,而不是反恐战。
──霍金

全球发生了大件事,且在最近这几个月浩浩荡荡地浮出台面来,可是这些大事件只躲在各媒体报章的一小角落,忙碌的人们也还没有 觉大难快要临头,只有科学家忧心忡忡地想尽办法要去拯救这个地球!


我们来数一数,哪些大事件已经发生了?


去年12月及今年1月,南马发生了两次罕见大水灾,水淹新山、昔加末、古来、居銮、麻坡、哥打丁宜、笨珍等地,灾黎多达10万人,水位更是10尺之高。大家都担心,柔佛州陆地会因此而消失。


国内高原度假 地如金马仑、云顶、福隆港气温不断上升,不像以往般凉爽。原本生活在低地的小鸟在山上也能找到,而生长在高原凉爽天气中的生物却逐渐消声匿迹。


今年农历新年,香港及广州过了个“热辣辣”的新年,大年初一至年初三香港最高气温都超过20度。一些属於热带鸟类的绿鸠、厚嘴鸠等等,连续两年在香港出现,反映属亚热带地区的香港,生态环境与东南亚等热带地区愈来愈相似。


隶属亚热带地区的云南德宏,竟然在二月初一连两天,下起大雪。雪花片片,不断从天而降,山顶的积雪有六公分之多。由於这里属於中国西南边陲,几乎不太下雪,这场雪堪称百年来难得一见。


俄罗斯西伯利亚西部2月初突然降下有臭味和多种颜色的雪,范围覆盖至少3个地区1500平方公里范围。


近年,欧洲多处出现“没有雪的冬季”,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等国近一成滑雪度假区因无雪或积雪太浅而无法营业,一些滑雪比赛也要取消。


联合国近日公布的全球气候暖化报告,指出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会上升摄氏1.8至4度,预计将会引发更多的旱灾和热浪。


阿尔卑斯地区正经历1300年以来最暖气候,瑞士冰川也严重萎缩。
除了以上事件,还有很多很多的大事件正冲地球生命而来。全球暖化若持续下去,滑雪运动可能永远消失。先知先觉的动物,其生活习惯为适应愈来愈热的地球,悄悄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前阵子,科学家把象徵世界末日倒数的末日钟,拨快2分钟至午夜前5分钟,反映“世界末日”正迫近我们!

悉尼刚在3月31日晚上7时30分开始陷入一片黑暗,历时一小时,这是全球第一个为提醒世人警觉地球暖化而停电一小时的大城市。巴黎上月进行了一项类似的行动,埃菲尔铁塔关灯5分钟。澳洲已经成为地球上最乾旱的人居大陆,预料地球暖化将会对它带来严重影响。为了对抗气候变化,政府上月宣布计划逐步取缔白炽灯泡,到2010年全面改用更节省能源的荧光灯泡。

曾有争议指出,“暖化现象并非人类活动所致”认为太阳活动才可能是近来暖化的主因,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微不足道。不过,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业小组(IPCC)学界目前有90%以上的信心,确定20世纪的暖化是由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。

我们一直对身处在大马这远离天灾的国度感到欣慰,以为无法切身感受到生态失衡、环境恶化等危机,其实接二连三的气候变化已暗示我们看到蓝天的日子越来越少。让数字来证明这一切!

上世纪暖化情况∶

●1906到2005年气温上升摄氏0.74度,且20世纪下半年的上升幅度是平均值的两倍。

●人类有90%的可能性是造成暖化的元凶。

●海面上升∶1961到2003年,海面每年上升1.8公厘;1993到2003年加速为每年3.1公厘。

●气候变异∶自1970年代起,乾旱范围扩大、持续更久且情形更严重;南北美东部、北欧、北亚、中亚降雨“大幅”增加,但非洲南部、南亚部份地区降雨减少。

●北极冰层∶永冻土表层的温度自1980年后上升摄氏3.0度;北半球随季节变化的结冻区域,比1900年时减少7%。

21世纪暖化预测∶

●温度∶21世纪,气温将上升摄氏1.1至6.4度。

●海洋∶海平面则上升180到590毫米公分。(如果两极冰层快速融解,还会再提高100到200毫米。同时,乾旱、台风等天灾的强度都将增强,北极冰层则在夏天可能完全融解。由於吸收二氧化碳,海水将变得更酸。

●气候∶气温增加最多的区域,将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,南冰洋及北大西洋增幅最少。冰雪覆盖区将进一步缩小,且热浪发生频率将更频繁。热带暴风威力增强。墨西哥湾流速度减慢,北极冰层缩小。

他/她/怎/麽/说

大马世界自然基金会执行长狄奥尼修斯沙玛博士
当务之急,传播全球暖化正确资料

“现在最大的挑战是,很多人没有机会去了解全球暖化的真相,虽然科学家已经研究及发表了很多期刊,而且还刊登在报章上,但是却仍存在许多争议。有的说已经发生,有的说还没发生,令大众感到混淆。

因此,虽然非政府组织积极在推动,都没有得到很大的效果。当前势必要做的是,把正确的资料有效传达给人们,如住在海边的渔夫应该知道,最快受全球暖化影响的可能是沿海一带的居民。

虽说政府可主导整个醒觉运动,但公众也应该踊跃提出疑问,这样政府及其他组织才有压力,并会积极的行动,毕竟群众的力量是最大的。”

牛剑资本(Oxbridge Capital)创办人兼执行长邓景明博士
能量用得少,就可以用得更多及更久

“每个人虽只付出的一丁点的力量,但其影响却可以很大,因为除了个人,个人也可以影响朋友、家人、公司等。

一人省用一点能量,如只用上25%的能量,那麽就可省下75%的能量。

能量用得少,那麽就可以用得更多及更久。

每天晚上,大家纷纷在同一时间回到家,可能在5点半至8点之间,电源用量突然跳得很高,这就是能源节省问题。共车、使用省能量灯泡、省电、省水都是个人的力量所促成的。

最令人关注的是适应能力,我们一直强调要减少二氧化碳,现在种种问题已开始应验,人们应该要适应更多的变化,如房屋不可建在低於海平线或沿海地区。

杨忠礼机构集团财务总监杨佩君
教育,是推动环保最直接及有效的方法

“很多人确实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,察觉不到东西用多了,也不懂得节制。

在大学,我们常举办各种环保醒觉活动,如讲座等。要是以立法及执法的方式来推动环保,虽可达到效果,但其实也有很多人没有去遵守,因此教育是最直接及有效的方法,所要传达的讯息已经很清楚,人们可凭醒觉意识去判断。

失去生命,是全球暖化最严重的问题。有人称环保人士为CEO(CHief Environment Officer),这是很不错的建议!”

邓景明的牛津资本公司是教育工业如何节省能源,进而达到保护环境及节省开支,他最近与杨佩君著了一本《减碳增盈》(Cut Carbon, Grow Profits)的书籍,列出各大企业以减少污染及增加盈利的个案。

思考问题
1. 全球暖化是否与我们有关系?其所引起的灾难是否会发生在我们身上?

延伸活动
1. 讨论各种看似与气候没有相关的工作,如会计师、律师、业务员、计程车司机、油漆工人、电脑工程师、杂货店老板等等,如何影响环境及气候。

http://www.www.ytlcommunity.com/climatechange
http://www.climatecrisis.net


(星洲日报/新教育·报导∶关丽玲·2007.04.03)

尊师重道

行行皆有害群之马。在教育体系中,也有一些害群之马让教育界人士蒙羞,但是相对的,为教育把脉者不在少数,今天我们并不是要找出最佳方案或最终的解决方法,只想让大家明白∶就算有害群之马,也不应主观判定所有校长和老师,“尊师重道”是教育不变也是不应变的法则;师必自重,而后人重之,若是“老师─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这个高尚的志业,最后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,岂非悲矣?

儒家教育观中强调的“尊师重道”,来到21世纪,却似乎要终结了。“师道中落”的情况日趋严重,当老师不再德高望重,当老师不再是人人敬重的专业,该当如何──重振师道?


为人师者,要成为学生榜样

现今社会,“尊师重道”的精神已经非常薄弱。一些人或许认为,“师道中落”这个问题与他们无关,但其实它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。

孔子死后,其三千弟子即为他守墓(守孝)3年,这已充份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师生情谊。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一直流传下来。社会改革力量当中也有类似的师生感情,像康有为就带他的学生梁启超,以同一理念去改革、改造中国。

师生关系是维持社会秩序重要的一环,华人办学时把校名定为“尊孔”,就是强调要尊师重道。如果今天师道淡漠了,老师无法维持班上的秩序,那要如何教育下一代?

儒家认为,老师分为两种,一种是经师,另一种是人师。经师只重学问,品行修养大可不管;但作为人师,除了学问,还要求其道德品格,是否能成为学生的榜样,强调为师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。师道今天之所以“中落”,除了要纠正当下学生及家长不尊重老师的错误观念,我们也应该检讨∶为人师者,是否具备了道德与学问的修养?

大马华人飘洋过海,能在这里立足,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教育,并且尊师重道。就算只有两个人,我们也坚持兴办教育,师生互相尊重、爱护,所以教育才能不落人后。

所以我们今天强调要维护师道,维护文化教育理想价值观的架构与制度,因为这个架构一旦遭到破坏,整个社会也将会遭殃。

“老师”,应该受到尊重

师道的没落,是一场人文的灾难。今天,世界各地都出现许多不良的教育现象,比如学生不听从师长的教诲、辱骂老师,甚至殴打、刺伤老师。如果我现在说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,大家还会相信吗?大家还认为老师有这样的地位吗?

实际上老师确实有这样的功能,只是随整个社会的变迁,人文价值的改变,学生、家长、社会人士对老师的尊敬虽然不至於荡然无存,但是实在令人担忧。我们都说,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懂甚麽叫“师道”了,如果今天还用以前那种打骂学生的方式,恐怕已经起不了作用。

那甚麽是“师道”?为甚麽现代人都不把师道当作一回事?我们翻查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或《汉英词典》,都无法查到“师道”、“谢师宴”这些纯中华文化的华文词项。我认为,今天在谈“师道”时应该从两方面手,第一是“为师之道”,该如何才算是一位合格的老师、身为老师的品德标准;其次是针对学生而言的──尊师之道。两者相辅相成,但“为师之道”往往只在学堂里面(师范学院)才会谈起。今天我们谈师生关系、师生伦理,应该建立在师生之间有所互动、尊师之道与为师之道相互并行的基础之上。

在中华传统上来说,老师除了传授知识,也要对学生的思想、道德以及人生等各方面进行引导。古代荀子也非常重视教育,他说过,人性本恶,但教育可以改变。他强调教师的作用,也重视尊师,他说,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;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。国将衰,必贱师而轻傅;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;人有快则法度。”印证到现代社会就非常清楚了。国家的兴衰与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有很密切的关系。

《礼记.学记》也肯定了教师的作用与地位,提出“师严道尊”的思想。从传统上看来,古代社会是提倡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结构,老师是高高在上的。但如果是纯粹从教学的角度来看,它存在一定的弊端。其一,以前是小班制教学,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,但更多时候却会造成不民主、不平等、学生主体丧失的问题,渐渐侵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现代教育专家认为,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,重点在学生的学习,而不是老师的教学,老师应该确保学生的学习吸收。重视集体的教育,就会轻视个别的差异。

专业形象不可无

此外,在传统的教学中,我们也经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生活乐趣,并没有照顾到孩童的心智成长。我们今天应该反省∶这样的师生关系,到底能够维持多久?另一方面,老师要尊敬这个行业,自我尊重,要有专业的自我形象。还有,老师应该有爱心,以大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,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,以“君子自重,老师自重”的专业现象呈现人前。

其次,老师必须要言行一致,你所说的自己也能办到,做学生的模范、典范,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,学生自然对老师有所敬重。而且,老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课业,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、家庭背景和交友情况,用他们的话语来跟他们对谈。

唯有这样,让老师发挥出个人的人格力量,尽本份、达到专业的工作要求,加上爱,感动学生。老师应该为学生“解惑”,不只是教学上的疑问,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面对的种种问题,也是他们的“惑”,老师也应该设法帮他们去解决。如果老师能关心学生,学生自然而然会尊重老师。

当师道渐渐衰退时,我们更应该强调师道的重要性。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到,我们首先是对“老师”这个职位表示尊重,因为它是值得尊敬的,而后才是那个“人”,这两者是不同的。如果那个人在“老师”这个位子上能够尽到老师真正的责任,那他自然是值得被尊敬。“老师”就应该受到尊重,至於那个人在“老师”的位置上合不合格、合不合位,那要另当别论。

学生也要有“生道”

维系师生关系、师道的问题,并不是成为老师以后、教过书就会懂的,正如父母生小孩后,并不一定就能称职,不会立刻就知道如何教小孩、带小孩。这都是必须学习的。

我们说的“师道”,其实就是强调老师应有的师格和风范。作为老师,本心就应该是想要干这行的,应当把老师当作志业,而不是因为“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”的副选。如果当老师的只是应付一下,没有把心思投入到“教师”的工作上,会给学生带来一个甚麽样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。

孔子说过,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老师必须身教,以身作则,学生才会信服。

作为学生,也应该要有“生道”。首先,当学生要有学生的诚意。学生为甚麽要找老师,向老师学习呢?当然是因为老师的学问和品德,能让学生有所收获;如果学生来求学前甚麽都懂了,那还需要来求教吗?明白到这一点,学生就更应该虚心受教,做到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;学生不用心思考,那老师又何必教下去呢?必须知道,不是老师要教学生,而是学生要老师的教导;学生要有进取心,老师才能倾囊相授,这是学生应守的原则。

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,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书面文字上,更要喜欢它,以它为乐,必须要实践才有用。 (星洲日报/副刊·文∶陈行发·2007.03.27)